前几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睡眠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除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也可以达到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生长,身心健康的效果。
《通知》在三方面涉及学生睡眠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一是在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方面,提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课堂,作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二是在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方面,提出“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突出说明适度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有密切的关联性;三是在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查方面,提出“重视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其目的在于鼓励通过科学运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
运动是治未病的“良药”,也是每个人自带的安全性最高、获取性最强、永远有效的基础性“疫苗”。 科学运动对改善主观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和提高睡眠效率作用明显。一方面,适宜运动提高了人体大脑的血流量并刺激兴奋,抑制了夜间的兴奋而调节和改善睡眠质量,同时,一定的运动会使机体疲劳,也抑制大脑分泌兴奋物,促进人在疲劳下睡眠,进而形成睡眠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效果不同。有研究表明,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总体效果显著,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学生的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运动量小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学生的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总分。 此外,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情绪也是一种有益调节,有助于缓解压力,在保证身体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降低焦虑和忧郁水平,降低睡眠障碍,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 科学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投入不大,但获益成倍增加。今后,在落实《通知》相关要求的同时,要将运动作为提升青少年睡眠质量的重要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科学运动的宣传教育。中小学校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中小学生科学认识运动改善睡眠质量健康的意义,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体质管理和睡眠管理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 二是形成体医结合的睡眠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打造体育运动助力青少年睡眠质量提升智慧化平台,建立运动干预睡眠数据库,借助科学化、智能化手段,将体育数据与医疗数据相融合,在平时青少年有关睡眠问题医学体检中加入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建立并完善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学生的运动处方库,更好的让学校和家长及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有所了解。 三是处理好运动时间和强度关系。合理的运动时间和适宜的运动强度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建议中小学校围绕不同年级学生身心需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理念,多开展一些有氧运动、中等强度、简单易行等普及性较高的体育运动,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和睡眠意识,使其在主观上重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规律的锻炼时间,以发挥体育锻炼促进和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效益最大化。 四是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规定,着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要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以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引导家长着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提升学生睡眠效率。 五是加强学生健康素养综合检测。学校、教师、家庭实施共同监管,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质量测试、睡眠测试,建立个性化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针对一些有特殊睡眠障碍学生可以专门设计个性化体育运动处方,加强对心理压力大、情感敏感、失眠抑郁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布置合理的运动方案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体育锻炼机会,让学生尽快消除烦恼和压力,保证健康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把运动带入中小学生的生活不仅让他们的心情更加快乐,还能强身健体、提升体质,更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不受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侵害。 家长们平时在家也让孩子进行适当运动,或外出游玩踏青,选择适合孩子健康发展的运动方式,也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