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手机端
加入收藏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构筑规范化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机制
0
发布时间:2020-09-06 浏览数:3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强化政治地位,从战术的角度构筑规范化、创新性、高质量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机制。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的导航机制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战略定位,站在全局高度,适应时代要求,基于学校实际,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乃至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与大中小学各学段相衔接,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相贯穿,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共同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学校要科学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规划,具体、全面、高质量落实《意见》。专项规划要在深刻分析生源状态、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贯彻党和国家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构劳动课程和管理机制,优化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力求把国家文件新要求、学校规划新蓝图转化为立德树人新追求、劳动育人新平台。实施规划要因地制宜、一校一案、学段有别、特色各异,既体现国家统一要求,又彰显学校个性品质,避免“一刀切”“客里空”

以遵从规律为准则构筑学校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学校在实践中遵从劳动教育规律,探求科学、规范、创新的运行模式。

   一是坚持基础性。通过整体优化的必修课程、刚性规定的教育课时、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基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基本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基本的良好劳动习惯,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二是把握层次性。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系统设计和实施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空间的劳动教育主题,克服劳动教育的单一性、碎片化和同质化。按照《意见》要求,小学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重点设计项目清单,着力在培养情感、增加体验和感知乐趣上做文章。初中要在自我服务、适度参与生产劳动和有组织的社区服务中,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加劳动知识、技能。普通高中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理解劳动价值,培养劳动自立意识,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涵养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学校要把《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层次性要求落实到课程安排、任务设计、 活动组织等诸多环节,体现在场所选择、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方方面面。

   三是体现交融性。《意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首先,要防止管理上的“两张皮”,做到在发展目标上统筹谋划,在课程设置上统整优化,在督导评估上统一要求。其次,更要注重劳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多领域、跨学科和各种素养教育的科学整合,注重理论应知与技能应会、课程必修与项目选修、集体劳动与个体劳动的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只有真正融入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才不会被淡化、弱化、边缘化,才能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和长效,才能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

   四是强化实践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这既是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方式的规范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要按照《意见》提出的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践工坊、通用技术实践教室,还要优选、用好校外职业体验中心、综合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社会资源,为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提供稳定、优越的条件支撑。

   五是关注协同性。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虽然反映在青少年身上,其症结却与家庭、社会轻视劳动、忽视劳动有密切关联。因此,《意见》特别就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方面的劳动教育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学校要加强宣传,把劳动教育目标与任务分解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把劳动教育的配合要求纳人家庭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基本职能,并通过体验交流、成果展示、评价考核、典型宣传等方式,消除家庭、社会与学校在劳动教育认识、 行为、评价上的差距,推动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形成教育合力。

以健全规范为重点构造学校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提高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质量,还必须以规范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师资标准。按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求,学校现有专门师资缺乏,师范专业培养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前需要学校制定劳动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按照《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同时“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要为专职师资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绩效评价提供政策、物质、经费上的支持。中小学还可以根据劳动教育需要,在校外选聘符合规范标准的专业师资、能工巧匠和优秀家长志愿者,逐步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校际共享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当前,学校要基于劳动教育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劳动实践教室、通用技术实践教室、实践实训工坊、职业体验中心、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等场所的建设标准与管理制度,引领劳动教育的场地建设、技术装备、资源共享、安全管理和效能发挥,使各类基地既富有开放、多元的时代特征,又具备规范、科学的教育特质。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研究制定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等分类评价标准,着力解决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怎么用的难点问题。特别要落实《《意见》提出的“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通过分级评价、对标评价、多元评价和创新性评价,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求劳动教育改进与持续发展的路径。

    落实《意见》,不仅需要基础教育学校发挥主体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履行主导职能,在舆论宣传、师资培养、经费保障、资源共享、评价改革等方面有所建树,努力为学校规范而有创新、稳健而又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院长)

官方微信
手机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