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实教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薛保红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主持召开了部分委员单位关于“劳动实践教育”学习讨论会。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教工委迅速组织讨论学习,明确了《意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确定了工委会工作目标。
大家一致认为《意见》的核心就是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五育并举的问题;就是要在青少年中牢固树立“四最”观念——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产业链完整的国家,需要有强大的劳动者成长体系,因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直接关系到生产力,以往生产力指的就是劳动者的人群数量,而生产力的转换就是体力劳动转为体力和智力并重,再转为以智力为主的结构变化,由此带来了对劳动认识的变化,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应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载体实现,学校教育应做主导,家庭和社会教育要协调配合学校完成。关起门来做理论的劳动教育、观摩的劳动教育、网上的劳动教育、虚拟的劳动教育是不行的,必须要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不同的劳动方式而达到育人目的,必须分清劳动教育和劳动的不同本质。
劳动教育是育人教育,需要全员参与。老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各学科教学中都应融入到劳动里面,形成学劳互融;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乐趣就在于平等参与,若一个孩子不会做饭、洗衣服、扫地等,他一定会缺失感恩、责任、包容、奉献、付出,会变成一个完全享乐主义者,这样的家庭会失去家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创造,而劳动是每个人生存的手段,劳动可以增智,劳动可以强体。通过参与劳动在大脑中生成勤劳、勤俭、奋斗,创造、奉献这样的精神,并在过程中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实教工委将在学习领会《意见》的基础上推进劳动实践教育工作,调配资源,履行社会责任,开辟更多、更适合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的场所,搭建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营地及劳动实践指导师,在安全风险把控下服务于劳动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