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今天是:2025年04月26日
手机端
加入收藏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正文
薛保红:疫情之下,中国特色营地教育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0
发布时间:2020-09-06 浏览数:2292

  非常感谢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安徽工程大学体验产业学院、智慧营地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线上平台,今天的交流题目是:《中国特色营地教育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的营地教育和西方的营地教育有哪些不同。我国关于营地的由来已久,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近代现代营地教育150年所形成优秀的成果。期望大家在疫情期间能够认真思考,通过学习变的更加充实,在疫情结束后能更加专业的发展。

一、远古人与营地

  世界文明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中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已经消亡,文明中断。绵延5000年不断的是中华文明,如今中国正走在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沉浸于绵延不断的中华血脉中,考证远古人如何开启创造文化的渊源,帮助我们了解营地的产生原由。

  远古人的生活方式,以生存为本,目的是繁衍生息。为了生存,东方的远古人选择群体聚居,开始有了山洞(洞)和树上(巢)居住的需要。远古人的生存劳动、生存体验促使远古文明产生和进步,通过感官初体验创造人类文明,使用树叶遮羞体验促使道德产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从狩猎时代进入耕牧时代,生产力发达以后生存方式转向生活方式,从安营扎寨和安居乐业中能发觉营地的影子,中国的原始形态就是农村和游牧民族的部落。营地就是早期农业文明社会的生活居所。

二、营地教育

  营地就是生活的载体,在营地上所发生的教育就是营地教育,在古老的营地里面都存在教育形式。中国最早期的营地教育的两种形态就在草原和乡村,比如:家庭的传习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生活中的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讲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也是基于生活的。由此,自有人类便有教育,生活即教育。

 东方的教育源起于:孝道教育、军事校验。自古以来,东方文明进程中就存在着营地教育形态,游牧民族表现更为明显。中国的营地教育就是从乡村、游牧民族生活中演进的。父亲教孩子骑马、射箭、摔跤、放牧,母亲教孩子生活、做人、相处、品性等都是营地教育的内容。 营地教育就是一切围绕生存技能、生活态度、生命意义,开展有价值的智慧体验。因此,营地创造智慧,智慧创造营地。

三、生元教育思想

  什么是生元教育思想?为什么叫生元教育思想?

  教育围绕生命的起点,一切以生命健康生长为本。人与其他生命是共同体。

    问题一:当前存在独生子女后遗症,与人合作交往有矛盾,以自我为中心,身体素质不好,性格不好等问题,通过书本很难培养好,因此就需要在实践中学习。

    问题二:素质教育的偏颇表现,过分强调认识,弱化实践,教育没有协调起来。

    五育并举的结合:

   1、德育,德知——德行

   2、智育,智力——智慧

   3、美育,术美——审美

   4、体育,体弱——体强

    5、劳育,懒劳——勤劳

  通过学生切身的体验教育是营地教育的基本且核心方法,其包含体验、探究、合作、情景、问题、模拟等具体方式。

   构建生元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139模式):

   1、一切生命以发展人为核心的生命体、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构建

    2、三个层面:基础层面、发展层面、价值层面

    3、九类课程:生活、生存、生命、生产、生涯、生才、生态、生机、生长。

   实现营地教育目标:完整的人格教育:强健的体格,坚毅的品格,和善的性格


官方微信
手机移动端